:::

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世界、地域及多元當代視野下的臺灣藝術史


日期

2019年11月16日(週六)至
2019年11月17日(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研討會簡介

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世界的發展沒有了地理的侷限,在幾百年內,世界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資本主義社會。原本分處於世界各地,可以獨立於外在、自給自足的小天地,抑或被迫,抑或主動地,與外面的世界產生聯繫,成為整體之一部分。18世紀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以來,再經過19世紀、20世紀的發展,世界進入了近現代,世界藝術史在經過近現代的洗禮之後,迄今邁進21世紀,不知不覺中,也已發展了近20個年頭。

回顧臺灣的歷史文化,在漢人與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荷蘭人尚未進入臺灣之前,早有被稱為南島語族,並擁有古文化特徵的臺灣原住民居住於島嶼上。他們在此安身立命,過著與世界隔離的生活。之後,由於17世紀荷蘭人在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活動,臺灣意外地被帶入這個世界貿易網絡的系統之中。之後,由於漢人的移墾,讓臺灣成為中國南方漢人文化圈的一部分。

19世紀末,西方化與近代化在臺灣島上起了作用,日本殖民地經營與統治,不管幸或不幸,讓臺灣的西化、日本化、近代化加快了腳步。戰後,以國民黨為主的統治,帶入了中國中央政府的體制,讓只是屬於封建清王朝地方省縣行政單位的,或是屬於近代日本帝國的島嶼殖民地的台灣,重新整編進入冷戰時的期世界體系中。台灣當時做為以美國為首的冷戰西方陣營之一員,讓領導世界西方陣營的美國文化大量地被介紹回來臺灣。

1970年代,臺灣面臨退出聯合國與臺美斷交的嚴峻國際局勢,讓臺灣進入了國際政治孤立的時代,這也迫使臺灣在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面向的種種改變。不過,1980年代以後,由政治菁英所領導的國內政治改革,讓臺灣仍能與世界文明維持了一定的關係,也讓過去數百年來孕育的臺灣文化,逐漸得以發芽茁壯,呈現出多元多樣的文化面貌。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藝術文化的論述,將臺灣文化區分為原住民的馬來文化、15世紀以來以荷蘭/西班牙/英國為主的西方文化、從福建廣東移民定著於臺灣的漢民族文化、從1895年因日本殖民統治而出現的,具殖民現代性的日本殖民文化等四個面向來理解。今日,重新檢視臺灣藝術史的建構,理應從這四個文化面向開始,加上二次戰後,模仿西方新古典主義而從事的清宮復古主義藝術文化,來檢視、重構臺灣的藝術文化。

近50年的臺灣藝術文化之發展,打破了線性發展論述架構,讓我們可以直接面對世界體系下,或是在東亞文化圈區域史中的臺灣藝術文化。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地區如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甚至沖繩群島上琉球王國等諸國的宮廷文化,臺灣一直都未建構出王朝,呈現出獨特以庶民為主體的文化特性。因此,在「重建臺灣藝術史」的命題之下,嘗試從世界視野中的臺灣、東亞文化圈中的臺灣美術、庶民文化觀點的臺灣藝術史、臺灣與東南亞,以及在1980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美術館與地域文化關係的課題,來組構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