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Happiness Without End: Exhibition of Donated and Entrusted Han Dynasty Ceramics


展期

2023年05月31日(週三)至2023年08月19日(週六)

開放時間

每週三、週六 10:00-16:00(免費參觀)
本展覽每週六14:00提供約40分鐘之導覽,歡迎參加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協力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贊助單位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展覽簡介

漢代(206 B.C.-A.D. 220)陶器種類多元,而以燒造溫度一般不超過攝氏1000度的灰陶最為常見。在製坯方面,圓器多以轆轤拉坯成形,所以器表除了平行弦紋或局部印劃花紋之外,大多光素無紋。器身帶浮雕圖樣的圓筒器,則是在刻有圖紋的板式範具上填土壓捺,脫模後捲成圓筒再予接合;頻見的博山爐上的蓋,或裝飾有陽紋圖像的陶灶灶面則是採用模具,在外模內填土再予壓製成形,至於人俑和動物類,有許多是利用前後合模製成的。

漢代陶器的外觀裝飾也包括了在器表施加彩繪的製品,由於是在燒成後才賦彩,因此很容易脫落,不敷實用,屬於專門用來陪葬的明器,也就是《禮記‧檀弓》等古籍所載徒具外形,不堪實用的葬器。

漢代厚葬成風,事死如事生,墓葬頻見陶製明器出土,常見的有模擬現世的樓閣、水榭、井欄、豬圈、倉、灶、臼、磨等模型類;或男女人俑、馬、豬、牛、羊、犬、雞等象生動物;以及杯、盤、壺、瓶、奩、爐等與人間生活器用造型相近的器皿類。大約在西元前一世紀,也就是西漢中晚期頻仍地出現在器表施罩以銅、鐵為發色劑,鉛為助熔劑在攝氏800度左右燒成的低溫綠釉或褐釉陶。不過,低溫鉛釉陶的器皿類是否也是入壙明器?目前仍難遽下結論,可以確認的是漢代鉛釉陶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其中今河南濟源地區除了單色釉之外,另見在同一器上不同部位分別施加綠釉和褐釉的製品,陝西甘泉地區還可見到在褐釉上施加綠、黑等三彩器,南方浙江一帶陶窯也生產少量造型極具地方特色的鉛釉陶。

另一方面,中國在西元前十八至西元前十六世紀夏、商時期已經出現施罩灰釉以攝氏1200度以上燒成的高溫炻器。西漢時期(206 B.C.-A.D. 8),浙江地區窯場承繼了此一傳承燒造許多高溫灰釉器,並在東漢時期(25-220)在上虞小仙壇等窯場燒製出胎釉俱佳可納入「瓷器」範疇的製品。為了便於參考比較,本次展覽也陳列了幾件浙江地區漢代灰釉器和青瓷標本,提供觀眾賞鑑高溫瓷釉和低溫鉛釉陶的異同。

此次受贈與寄存展品,是來自台北章建行先生和李月桂女士兩位藏家的收藏,謹誌謝意。

展覽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