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真 名譽教授 Emeritus Prof. Pao-Chen Chen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博士
Ph.D., Department of Art and Archa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中國古代繪畫史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中國繪畫理論史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Theories
敦煌佛教藝術史 History of Buddhism Art in Dunhuang

畫史與畫論專題研究(D)
圖像資料與文獻檔案(D)
宋代山水畫專題研究(M)
宋代人物畫專題研究(M)
畫史與畫論專題研究(M)
漢唐山水畫專題研究(M)
漢唐人物畫專題研究(M)
中國繪畫史(學程)
中國繪畫史論文選讀(大學部)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名譽教授(2017.02–)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兼任教授(2017.02–2022.07)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教授(1996.08–2017.01)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副教授(1991.03–1996.0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Curator(1985–1991)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 博士(1978–1987)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助理幹事(1974–197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 碩士(1971–1974)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學士(1965–1969)

著作:
    專書
    1. 2015 《圖畫如歷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9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
    2. 2014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臺北:石頭出版社。(2020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
    3. 2011 《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臺北:石頭出版社。(2012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
    4. 2007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臺北:石頭出版社。(2009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
    5. 1979 《古代畫人談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 1978 《陳淳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期刊論文(具嚴格審查制度)
    1. 2015 〈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對江南名勝和園林的繪製與仿建〉,《故宮學術季刊》,32卷3期(2015年3月),頁1-62。
    2. 2014 〈乾隆皇帝對孝聖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顯示的意義〉,《故宮學術季刊》,31卷3期(2014年3月),頁103-154。
    3. 2013 〈康熙皇帝《萬壽圖》與乾隆皇帝《八旬萬壽圖》的比較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0卷3期(2013年3月),頁45-122。
    4. 2012 〈康熙皇帝的生日禮物與相關問題之探討〉,《故宮學術季刊》,30卷1期(2012年9月),頁1-54。
    5. 2010 〈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8期(2010年3月),頁123-184。
    6. 2010 〈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故宮學術季刊》,27卷3期(2010年3月),頁49-102。
    7. 2009 〈乾隆皇帝與《快雪時晴帖》〉,《故宮學術季刊》,27卷2期(2009年12月),頁127-192。
    8. 2009 〈中國繪畫研究的過去與現在〉,《漢學研究通訊》,28卷3期(2009年8月),頁1-16。
    9. 2008 〈關於遼寧本《洛神賦圖》的一些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5卷4期(2008年9月),頁49-106。
    10. 2007 〈從遼寧本《洛神賦圖》看圖像轉譯文本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期(2007年9月),頁1-50。
    11. 2006 〈《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和相關議題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1期(2006年9月),頁89-150。
    12. 2005 〈傳世《洛神賦》故事畫的表現類型與風格系譜〉,《故宮學術季刊》,23卷1期(2005年9月),頁175-223。
    13. 2005 〈從南唐到北宋──期間江南和四川繪畫勢力的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8期(2005年3月),頁155-208。
    14. 2004 〈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期(2004年3月),頁1-48。
    15. 2002 “From Text to Images: A Case Study of the Admonitions Scroll in the British Museum,”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2期(2002年9月),頁35-61。
    16. 2000 “Three Representational Modes for Text/Image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8期(2000年9月),頁87-135。
    17. 1999 〈藝術帝王李後主(三)〉,《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期(1999年3月),頁71-130。
    18. 1998 〈藝術帝王李後主(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期(1998年3月),頁41-76。
    19. 1997 〈藝術帝王李後主(一)〉,《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期(1997年3月),頁43-58。
    20. 1996 〈南唐中主的政績與文化建設〉,《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期(1996年3月),頁41-93。
    21. 1996 〈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3卷3期(1996年3月),頁83-104。
    22. 1995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期(1995年3月),頁27-46。
    23. 1994 〈從陸治的《溪山仙館》看吳派畫家摹仿倪瓚的模式〉,《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期(1994年3月),頁63-94。
    24. 1993 〈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期(1993年6月),頁296-344。
    25. 1992 “A Study of Lin Liang and His Painting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vol.47, no.3, 1-10 (Part 1); vol.47, no. 4, 1-25 (Part 2).
    專書論文
    1. 2011 “An Analytical Reading of The Portraits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His Consorts.” In Jerome Silbergeld et. al. eds., Bridges to Heaven: Essays on East Asian Ar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en C. Fo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335-362.
    2. 2010 〈中國畫中圖像與文字互動的表現模式〉,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0年6月),頁203-296。
    3. 2008 “Painting as History: A Study of the Thirteen Emperors Attributed to Yan Liben.” (tr. Jeffrey Moser) In Naomi Noble Richard and Donald Brix eds.,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Rock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2008), 55-92.
    4. 2003 “The ‘Admonitions’ Scroll in the British Museum: New Light on the Text-Image Relationships, Painting Style, and Dating Problem.” In Shane McCausland ed., Gu Kaizhi and the Admonitions Scroll (London: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2003), 126-137.
    5. 2002 〈中國人文藝術教育傳統及其在二十一世紀的意義〉,收入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冊1,頁355-380。
    6. 2001 〈南唐繪畫特色和相關問題的探討〉,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1-56。
    7. 1999 “Emperor Li Hou-chu as a Calligrapher, Painter, and Collector.” In Lin Yao-fu ed., Comparative Court Culture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133-169.
    8. 1998 〈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收入李志夫主編,《佛教與文學》(臺北:法鼓文化),頁245-285。
    9. 1995 〈美育的意義與實踐〉,收於羅鳳珠編,《人文學導讀》(臺北:正中書局),頁102-119。
    10. 1995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of H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In Chun-chieh Huang and Eric Zurcher eds.,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Holland: E. J. Brill), 239-285.
    11. 1992 〈美術史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以臺灣大學為例〉,收入《大學人文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行政院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主辦,大學人文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13-324。
    12. 1992 〈廬山高-記江兆申先生和他的藝術史學〉,收入《江兆申的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頁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