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三)至2025年6月11日(三)
每週三、週六 10:00-16:00(免費參觀)
逢國定假日閉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校史館東側)
參觀須知:請勿攜帶食物、飲料或寵物(導盲犬除外),館內禁止攝影、奔跑嬉戲。A4以上背包請勿攜入展場,展場外備有長桌可供置放,但不負保管責任,貴重物品請隨身攜帶。
交通方式:捷運「松山新店線」至捷運公館站3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公車經「公館」、「捷運公館站」、「台大」站者,均可搭乘,步行約10分鐘。
本展覽所收陶瓷種類,計有青花、青釉鐵繪、黑褐釉等高溫瓷,以及施罩鉛綠釉或無釉的低溫素陶器,而以青花瓷的數量最多,其絕大多數是來自雲南高原南部窯場所燒造,相對年代在中國明代(1368-1644)。
雲南墓葬青花瓷偶見明代景德鎮或越南黎朝後期(1533-1789)河內地區瓷窯製品,但整體而言仍是以在地瓷窯製品為大宗。關於雲南在地青花瓷的分梳,以往有大理、祿豐、玉溪和建水等四類型說,窯址主要分布於紅河上流域的祿豐、昆明、玉溪及建水等縣市,所見均為龍窯。
除了窯址出土標本,雲南明代陶瓷大多來自墓葬,可區分為火葬墓和土葬墓。南詔大理國時期隨著佛教的流行,火葬是雲南地區墓葬的主要形式,相關記載見於唐人樊綽編《蠻書》、元代人李京《雲南志略》等。考古發掘元代以來盛骨的火葬罐種類不一,包括了此次也展出的青花、鐵繪、綠釉陶以及無釉的素陶等葬罐。
雲南地區的土葬墓也很有特色,比如說在墓壙四周壁龕置十二生肖陶俑和牽馬俑,展品也有幾件這類象生陶俑。一說認為十二生肖是表示密教十二本尊即十二位佛和菩薩為死者寂滅後成佛之證,而與十二生肖共伴出現的牽馬俑,乃是阿彌陀佛派來迎接亡靈赴西方極樂世界的使者和坐騎,是淨土宗滲入白族文化的一例。另外,從個舊小滿坡土葬墓青花玉壺春瓶的出土位置及其和青花碗的共伴組合情況看來,其有可能是屬於用來注酒和盛酒的成組酒具。